找到相关内容17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顺导师的弥勒净土思想

    菩萨行,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;这就是佛教的易行道与难行道。对此,印顺导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,他在《净土与禅》七十一页中阐述到:“如《大宝积经·弥勒菩萨所问会》中说: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行道,弥勒所行的...的凡夫菩萨。虽然,他“不修(深)禅定,不断(尽)烦恼”但并不是说他没有修行,而是他以大乘佛教菩萨道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“的菩萨精神在五浊恶世中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等六度去...

    行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873412.html
  • 九华山志

    暹罗,实误。)王族,姓金,名乔觉,高宗永徽四年来九华。行道迹,世难比伦,识者知为地藏示现,详见本志,此不多叙。而拘墟者,不知菩萨分身尘刹世界应化之迹,每谓此之地藏,非本愿经之地藏,然则布袋和尚,亦可...之真如佛性,故得安住寂光,永享涅槃常住之法乐。众生以逆性而修,由是迷真逐妄,背觉合尘,起惑造业,全迷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,故致常住娑婆,恒受六道轮回之幻。诸佛以众生心体同而心相异故,不胜怜愍,不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4040289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的菩萨道──兼论《般若经》的出现

    布施,b持戒(调御),c禅思(修道、守护)等福德资粮。《集异门足论》说:  三福业事者,一施类福业事、二戒类福业事、三修类福业事。…施类者,谓施主布施诸沙门、婆罗门、贫穷行道行乞者,饮食、汤药、衣服、...c)  证明:《中阿含?福经》(一三八)中,释尊说:  莫畏于福,爱乐意所念。所以者何?福者是说乐,畏于福,不爱乐意所念。所以者何?非福者,是说。何以故?我忆往昔长夜作福,长夜受报,爱乐意所念。我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147818.html
  • 白云山志(1)

    北半麓,立石数丈中空,如牌房形,有行道者隐修此岩,饥餐木叶,渴饮涧水,然后化去。大佛洞:即大洞,在凌云峰后谷,淮源溪上,野柳成荫,山桃似锦,与毛遂洞险溪对峙,极为清幽,自古高僧与慕道之士,多藏修于此,溪...盛夏无署,凉爽宜人。游之者,令人厌尘劳之,慕清虚之乐,易生道念。法华洞:位罗汉洞中层,乃传应和尚礼妙法莲华经处。古佛洞:位罗汉洞上层,慧静真祖在日曾设然灯古佛像于此。锣鼓洞:由罗汉洞左崖,拾级而登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2450484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择

    行,所以也为说易行道。所以接着说:『汝若必欲闻此方便,今当说之。佛法有无量门,如世间道,有难有易,陆道步行则(难行),水道乘船则乐(易行)。菩萨道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进(难行道)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』。...是难于成佛,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。这如『宝积经』「弥勒菩萨所问会」中说: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行道,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。弥勒发心,比释迦早四十劫;『久已证得无生法忍』──得不退转。结果、释迦比弥勒先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2755791.html
  • 对净土法门若干问题的思考

    没有障碍,这确是经论所说的。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,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。这如《宝积经·弥勒菩萨所问会》中说: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行道,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。弥勒发心,比释迦早四十劫;‘久已证得无...。易行与难行,秽土与净土,实各有长处。” [33]   “易行道与难行道,都是希有方便。‘菩提所缘,缘众生’。为众生,为正法衰,而发菩提心,为大乘法的正常道。善巧方便安乐道,也是微妙法门,依此而...

    果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3378764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佛率领声闻弟子,到阿阇世王宫中,其公主礼佛而不及弟子,国王责怪公主为何不礼拜声闻佛徒,公主回答说,佛为人类救主,其愿力伟大,令人敬服,而这些声闻弟子皆自利之辈,虽威仪端正修行道,但为彼自身利益而化,...影响的谛闲,在《在宁波佛教会演说辞》中说到,佛教来中国二千多年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,最可宝贵的就在于“以有真实不讳之‘慈悲’二字在也”。慈能与乐,悲能拔。而现在社会上所以仇视佛教徒,轻蔑佛法,就是因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
上一页12下一页